来源:中国乐派研究院
作者:于帅玲
2024年12月23日至26日,中国乐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嵘教授率中国乐派研究院部分师生、博士后赴河南洛阳、郑州等地博物馆开展为期4天的学习调研。此行旨在追溯黄河流域文明,挖掘文博资源与学术研究融合的新契机。
“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、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,离不开考古学”。“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,是连接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桥梁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及博物馆事业给予高度重视,为积极响应这一重要导向,探寻当下的考古成果,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“两个结合”的倡议,中国乐派研究院特制定了此次考察线路,溯源历史、寻脉中华。
河洛地区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腹地,调研团队一行人于23日抵达此次考察的第一站——洛阳。首先来到的是洛阳应天门遗址,应天门不仅是隋唐时期洛阳城的重要标志,也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城门,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门”。应天门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记忆,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、礼仪制度和对外交流的重要遗址,对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。
24日,一行人赴龙门石窟考察。这里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,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政治、宗教、文化的发展变化。不同时期的石窟艺术风格,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、宗教信仰以及民族融合的过程,是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文化融合的珍贵资源,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。
25日上午,调研团来到位于洛阳市偃师区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。这里集中展示了夏代历史、夏文化探索历程和遗址60多年考古发掘取得的成就,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。在这里,夏王朝的历史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中逐渐清晰,从传说时代走向历史真实。25日下午,调研团来到洛阳博物馆,这里既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,也是了解和研究“河洛文化”的重要窗口。


26日,中国乐派研究院调研团一行前往河南省博物院交流座谈并参观学习。上午,河南省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团长、研究馆员霍锟等人与调研团队举行了座谈会。霍团长为大家介绍了华夏古乐在博物院中的发展与演出情况,表达了对深化合作的殷切期望,希望携手中国音乐学院的科研力量,为古老音乐文化的传承添砖加瓦。刘嵘教授高度评价了博物院中华夏古乐的活化展示,她谈到,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多次在讲话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、传承、发展、创新等作出重要指示,当下正值全民“文博热”,我们双方应加强合作,乘势而上,力图将科研扎根社会需求,助力文化自信建设。座谈会结束后,考察团一同观看了华夏古乐演出。台上古韵悠扬,编钟、瑟、埙等传统乐器奏响千年遗音;台下掌声雷动,考察团成员沉醉其中,对演出给予高度评价。经过中午的短暂休整,一行人于下午跟随讲解员参观了河南博物院的各个展厅,透过件件珍贵展品,领略了文物背后的深厚底蕴。



通过此次实地考察和交流,调研团一行对中华五千年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对“典籍里的中国”有了更直观的认识,也被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、中国审美、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深深震撼,同时为未来的研究选题及学术规划奠定了基础。考察团成员纷纷表示,要将此行的所见所学充实进自己的学术素材库,并着力加强科研成果转化,实现科研服务教学、科研服务社会、科研服务大众,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更大贡献。